音韵学通论

胡安顺 著

再版前言

《音韵学通论》一书由中华书局初版千2002 年。本次再版时 应书局之约对原书进行了一番修订工作,主要改正了其中的排校 错误及少数提法,同时增加了《五音集韵》和《古今韵会举要》的简 介、部分用例及“主要参考文献”等内容。 是书出版一年来,承蒙读者不弃,使暂得承乏献芹,部分高校 且采用作研究生教材或本科生参考书。本人于此既觉荣幸,更有 履冰惶恐之感。本次修订虽尽心力而为之,纸缪仍当难免,尚乞读 者批评指正。

胡安顺

2003年2月

自序

古籍多假借,举烛鼠璞之类触目可见。假借之形成,因乎音 韵,故治小学通古义者需明音韵。以古音求古义,可使千年疑窦涣 然冰释,怡然理顺;舍古音以求古义,难免望文生训,亡羊于歧。音 韵于古籍重要若此,先代鸿儒尚且视为释疑解惑之利器,今之为学 求是者岂可忽之哉?

音韵之学,滥觞于汉魏,兴隆千有清。清儒于音韵之贡献可谓 大矣。有昆山顾亭林首唱于前,婺源江慎修、金埴段若膺、休宁戴 东原嘉定钱辛栅曲阜孔众仲、高邮王念孙、歙县江晋三、番禺陈 兰甫诸人继之于后。推澜扬波,踵事增华,极一时之盛,遂使音韵 由解经之附庸蔚为大观,与文字、训沽鼎足而立。 近世以来,从事音韵之学者有增而无已,如章太炎、黄季刚、赵 元任、李方桂、罗常培曾运乾魏建功、黄滓伯、汪荣宝、赵荫棠、白 涤洲王力、周祖谟、陆志韦、张世禄、董同稣等先生共承清儒之伟 业,贡献良多,又有西方汉学家高本汉辈以其新语言理论及方法参 乎其间,遂使现代汉语音韵学之基础得以建立。此可谓中西之合 璧,音坛之美事也。

余祷昧不敏,于前修时贤,膛乎其后,无能为役。然私心雅好斯 道,始从华东师大史存直先生问难,继从先师东北师大李葆瑞先生 专攻其术,虽无所成就,亦能日泳其间,以为常业。是书不揆浅陋, 所论微乎其微,乃补荆璞之燕石耳,存乎取舍之间,不足以为智者 道;但能思古撰述立说之训,不为凿空之论。古人云:"街谈巷说, 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余不敢奢望是书取用千人,学者 若能辱指其疵亦或容其一孔之见,则是得其知音,闻其友声,云胡 不喜?

是书之撰,已逾十载,其间时作时辍,作时暑日挥汗,寒夜孤 灯,艰辛备尝,苦何如之!撰成而间梓者数,然多以知音者少而见 拒。想昔人研究音韵之盛,而今学人竞多未之知,是音韵之道衰 乎,抑学术之道衰乎?哀何如之!尔来复删汰增益,正其谬误,蒙 中华书局应允付梓,使积年辛勤,引玉之见,稍可流布海内,传之其 人。于是乎拂衣而喜,顿足而舞.搏鹘而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乎 己,又乐何如之!

忆昔在校之时,先师之垂训,闰玉山师之指教,如在昨日,俯仰 之间,巳十有八年矣,日居月诸,逝者果如斯夫!因感古人惜时之 叹,秉烛之趣,立言之旨,良有以也。

《国策》有语云:"入有卖骏马者,比三旦之市,人莫之知。往 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 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一旦而马价百倍。”书宜有序,无序则似有所缺,尤其名人之序大 有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之效,故自古入多为之。余亦欲效 法古人,然又自觉是书之陋不足以辱名家之彩颖,遂自为序。

胡安顺

于陕西师范大学菊香斋

二〇〇一年九月

第一编 绪论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音韵学与语音学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9个韵母,4个调类。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不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摄口呼的前母相拼,而不能与开日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传统音韵学分为3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今音学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古音学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向,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到了20世纪30年代,在传统育韵学的三个部门之外又兴起了一个新的部门“北音学”。北音学旨在研究以元大都(今北京)或汴谘(今开封、洛阳)音为代表的近代北方话的语音系统。

第二节 音韵学的功用

第二章 音韵学对汉语语音结构的分析和归纳

第一节 音韵学对汉语声母的分析

第二节 音韵学对汉语韵母的分析

第三节 音韵学对汉语韵母的归纳

第二编 中古音

第三章 《广韵》

第一节 《广韵》以前的韵书

第二节 《广韵》的产生

第三节 《广韵》的版本

第四节 《广韵》的体例

第五节 《广韵》的四声配合

第六节 根据《广韵》探求中古音的方法

第七节 《广韵》的声类和声母

第八节 《广韵》的韵类和韵母

第四章 《韵镜》

第一节 《韵镜》的产生和作用

第二节 《韵镜》的体例

第三节 《韵镜》对中古声母和韵母的分析

第四节 《韵镜》和《广韵》在考察中古音中的互补作用

第五章 中古音系

第一节 中古音的声母

第二节 中古音的韵母

第三节 中古声母和韵母的配合关系

第四节 中古音的声调

第六章 《广韵》一系的韵书和韵图

第一节 《广韵》以后的几种韵书

第二节 《韵镜》以后的几种韵图

第三编 近代音——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变化

第七章 近代音

第一节 《中原音韵》

第二节 《韵略易通》

第三节 近代音的声、韵、调

第八章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变化

第一节 声母的变化

第二节 韵母的变化

第三节 声调的变化

第四编 上古音

第九章 上古音的声母

第一节 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和方法

第二节 研究上古声母的几项重要结论

第三节 上古声母系统及拟音

第十章 上古音的韵部

第一节 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

第二节 清代以前研究上古韵部的简况

第三节 清人研究上古韵部所取得的成就

第四节 清代以后对上古韵部的研究

第五节 上古韵部系统及拟音

第十一章 上古音的声调

第一节 清人对上古声调的研究

第二节 今人对上古声调的研究

第三节 对上古声调的考察

第十二章 阴阳对转与因声求义

第一节 阴阳对转

第二节 因声求义

主要参考文献